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圍內導致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疾病起源于血管內皮損傷,而血管內皮祖細胞(EPC)在血管內皮修復和血管再生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EPC數量下降,功能逐漸受損,導致內皮修復系統的衰竭,從而導致心血管衰老。建立血管疾病篩查、系統評價及防治體系的重點在于早篩早診。專家共識指出:內皮祖細胞是目前廣泛認可又可以量化檢測的細胞標記物。EPC數量下降與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預后密切相關,提示血管衰老。《中國衰老標志物聯合體發布血管衰老標志物專家共識(2023)》指出:循環EPC水平的降低與衰老、內皮損傷和內皮功能障礙密切相關,是累積性心血管風險的有效生物標志物。
EPC作為血管內皮細胞的前體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干細胞。它們在骨髓中產生,并能夠遷移到受損的血管組織,參與血管的修復和再生。EPCs的數量和功能與血管健康密切相關。
研究表明,EPCs的數量和功能在多種血管疾病中都有所變化。例如,在冠狀動脈疾病、外周動脈疾病和糖尿病性血管病變中,EPCs的數量通常減少,功能也受損。因此,EPCs的測量可能成為評估血管健康和疾病風險的生物標志物。EPC檢測可以幫助醫生評估個體的血管健康狀態,為血管疾病早期診斷和風險評估提供新方法。通過監測EPCs的數量和功能,可以更早識別出高風險個體,并采取預防措施。
既往研究主要通過流式細胞術檢測血液中的微量EPC,由于流式細胞術僅通過特定的細胞表面標記物來識別和計數EPCs,該方法缺乏形態學指標,主觀因素影響大。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更加精準、客觀且自動化程度高的新型EPC檢測技術。
天爍生物自主研發的血液微量細胞檢測技術平臺僅需要采集7.5毫升外周血,綜合利用免疫磁珠和微流控技術就可以對血液中微量的EPC進行捕捉,結合天爍生物的人工智能圖像算法和人群大數據模型,為業界提供先進的血管衰老早期檢測技術新技術,幫助血管疾病高風險人群盡早掌握自身血管健康狀況、制訂合理健康管理方案、避免嚴重血管疾病發生。
EPC作為血管損傷修復的關鍵因子,在血管疾病早期篩查中具有巨大潛力。隨著研究的深入,EPCs檢測技術將更加精確和便捷,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為血管健康篩查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