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衰老作為人體所有器官功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引起人體各器官系統衰老的重要生理病理基礎,也是老年人多種慢病共同的發病機制。早在19世紀,現代醫學奠基人威廉·奧斯勒(William Osler)就在大量解剖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血管衰老,人即衰老”(A man is only as old as his arteries)的論斷,從病理解剖學上說明了血管衰老與個體衰老的重要關系。血管衰老是伴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主要包括血管重塑、血管穩態失衡以及血管細胞的衰老。在宏觀層面,血管衰老表現為管腔擴張、管壁硬化以及管壁增厚;在微觀層面包括血管細胞的衰老和血管穩態的失衡,后者具體表現為血管壁中廣泛存在的炎癥反應、氧化應激及鈣化等。衰老的血管在形態學上表現為膠原纖維沉積增加、彈性纖維增加且無序、平滑肌細胞排列紊亂和內膜增厚;在功能上表現為僵硬度增加、對血管舒張因子的敏感性降低、對血管收縮因子的敏感性增加和血管新生能力降低。血管衰老會增加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的易感性。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硬化患者可合并血管衰老,而血管衰老可發生于無硬化的動脈。
血液日夜在血管里高速流動,時間長了,血管壁難免出現細微破損,就像高速公路時間長了會出現坑洼現象一樣,這時候內皮細胞就會派出“維修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去修路,這個過程會引起暫時炎癥,但是血管壁修復好了之后炎癥就消失了,路面也被修平了,沒有粗糙的邊緣也沒有高低不平。同時內皮細胞會分泌抗血凝物質,防止血小板在血液中粘在一起。但是如果你的血管內皮不健康,不但炎癥會不斷出現,而且維修隊修路的質量也會很差,修完了的路面會有粗糙的邊緣或者高低不平,同時血小板細胞就容易粘在一起,越積越多,再加上血液里的脂肪也會往上面堆積,斑塊一旦破裂進入血液就形成血栓,就有可能被血液帶到比較細的血管里造成堵塞,引起肺栓塞,腦中風,心絞痛、心臟病或中風。
人體血管從20歲后平均每年血管將以3%的比例堵塞,只有堵塞到70%才會有不適的感覺出現,并隨之產生心腦血管等疾病癥狀。除大動脈之外,微血管數量也會下降,造成器官氧供血供減少,器官進而慢慢退化。
衰老的血管在形態學上表現為膠原纖維沉積增加、彈性纖維增加且無序、平滑肌細胞排列紊亂和內膜增厚;在功能上表現為僵硬度增加、對血管舒張因子的敏感性降低、對血管收縮因子的敏感性增加和血管新生能力降低。血管衰老會增加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的易感性。
血管衰老發生早于臨床疾病表現,是發生血管衰老相關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及心、腦、腎血管疾病和周圍血管病的高危因素。
指發生年齡提前、程度加重,比正常衰老相關進程更快的動脈硬化與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兩者疊加共同影響加速和加快血管衰老發生與發展,導致早發心血管病、卒中、外周動脈疾病(PAD)的發生,即衰老心血管事件鏈,另外也可導致血管性癡呆和抑郁的發生。
動脈硬化患者可合并血管衰老,而血管衰老可發生于無硬化的動脈。目前認為,與血管衰老相關的血管重構可導致患者對心血管危險因素(血脂異常、飲食、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高度敏感,更易發生動脈硬化;血管衰老和動脈硬化兩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惡性循環,共同促進血管相關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PAD、腦血管疾病和慢性腎臟病等的發生與發展。
血管鈣化是指血管部位的異位鈣鹽沉積,是血管衰老的一種表型。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在超過70歲以上的人群中,93%的男性和75%的女性均有不同程度血管鈣化的發生,伴隨著體內血管平滑肌細胞的衰老和向成骨樣細胞的轉化。
隨著衰老,心臟可出現左心室肥厚、心房顫動和心力衰竭心臟相關改變。左心室肥厚是冠心病、猝死、卒中和CVD發病增加的危險因素,而左心室肥厚隨增齡和血管衰老顯著增加。健康人隨增齡心臟發生如下顯著衰老變化: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舒張充盈模式、左心室射血能力和心率儲備能力下降、心律失常等。
血管衰老和高血壓間相互作用導致EVA和動脈硬化。動脈硬化是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動脈硬化與高血壓互為因果,一方面高血壓引起動脈壁損傷導致動脈硬化,另一方面動脈硬化本身是收縮壓升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老年人。
由于腎臟的小血管阻力小、血流速度快,當更多高脈動血流進入腎臟的最小血管時,即可導致微血管損害(小動脈壁伸展、小動脈瘤破裂和微血栓形成等)引起脈搏波腎病,最終導致終末期腎病的發生。
血管衰老導致血流動力學衰老綜合征的發生,同脈搏波腎病機制一樣,高脈動血流進入腦小血管,可引起腦微血管損害(小動脈壁伸展、小動脈瘤破裂和微血栓形成等),腦血管衰老引起脈搏波腦病從而引起腦血管疾病和認知障礙。
1.卒中:急性缺血性卒中、腔隙性梗死與內皮功能障礙相關。腦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可能是急性缺血性卒中、腔隙性梗死重要決定因素。血管衰老可能在卒中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可作為卒中風險和預后的潛在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