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報訊(融媒體記者 管顏青)如何與腫瘤賽跑并贏得先機?中國抗癌協會(CACA)理事長樊代明院士在世界范圍內首次提出:“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為了系統闡釋這8個字,也為了普及腫瘤整合診療,中國抗癌協會組織發起,由多位院士、學科帶頭人參與編寫的《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簡稱CACA指南)誕生,覆蓋53個常見瘤種和60項診療技術,部分瘤種指南填補了我國原創腫瘤診治指南的空白。
在60項診療技術中,整體評估是腫瘤防治的“首招”,可從多維度評估患者身心狀況,幫助患者在控瘤治療中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液體活檢技術可“一管體液知天下”,被認為是腫瘤診療的新利器。這兩大抗癌妙招可從整體和微觀,為患者“量體裁衣”制定治療方案。
2024年4月15日-21日是“第30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值此之際,《醫師報》社與中國抗癌協會聯手打造了2024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 ·《醫師報》腫瘤知識星球系列直播。《醫師報》特別邀請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整體評估專委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張宏艷教授,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標志專委會主任委員、空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邢金良教授,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整體評估專委會副主任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褚倩教授,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整體評估專委會秘書長、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閔婕教授做客直播間,《醫師報》執行社長兼執行總編輯張艷萍擔綱主持,共同將CACA指南中關于“整體評估”和“液體活檢”的抗癌知識傳遞給公眾。
走進液體活檢的微觀世界
刑金良教授 液體活檢為腫瘤診療提供決策信息
作為《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技術指南-液體活檢》(簡稱:“液體活檢”指南)主編,邢金良教授表示,與組織活檢相比,液體活檢具有取材方便、標本均質、實時動態三大獨特的優勢,可為腫瘤的疾病診療提供決策信息。“液體活檢”指南整合了現有多種腫瘤指南共識及經驗總結,兼顧中國特色及原創性研究,旨在推動液體活檢技術的研究、開發及規范應用,為液體活檢技術在腫瘤早篩早診、伴隨診斷、預后評估、療效監測、耐藥評估、用藥指導及術后復發轉移風險評估的規范化應用提供指導。
褚倩教授 防癌抗癌,液體活檢預卜先知
褚倩教授進一步解讀了“液體活檢”指南中的重要手段、核心技術、臨床運用場景。她表示,液體活檢是以體液為檢材獲得腫瘤生物信息的體外診斷技術,可用于液體活檢的體液包括血液、尿液、糞便、腦脊液、唾液、胸腔或腹盆腔積液等。目前,主要的檢測對象為循環腫瘤DNA(ctDNA)、循環腫瘤細胞(CTC)和細胞外囊泡。
ctDNA:檢測技術最為成熟,應用廣泛,主要用于檢測基因突變、結構變異、DNA甲基化。檢測技術包括qPCR、數字PCR、NGS。其中,qPCR檢測具有成本低廉、流程簡單、結果快速的特點;數字PCR具有靈敏度高、絕對定量的特點;NGS具有檢測全面、應用最多、成本最高的特點。在技術選擇上,要根據標志物、靶點數目、含量高低、患者需求等進行選擇。
CTC:這是來源于腫瘤組織的完整細胞,包含較為完整的疾病信息。檢測步驟主要包括腫瘤細胞富集、CTC標記和計數、CTC進一步分析(分子檢測等)。在臨床運用上,通過對CTC數量分析,臨床醫生可判斷患者的分子分型(如HER2/EGFR等、EMT分型、代謝分型及單細胞組學等),從而判斷患者的腫瘤惡性程度、治療反應性、預期生存時間等。目前,CTC檢測技術已歷經三代,走向成熟。例如,天爍生物第三代CTC檢測技術,加入了人工智能判讀技術,準確度在85%以上,能夠比傳統影像學提前3個月到10個月發現惡性腫瘤,是安全無創的檢測方法。
細胞外囊泡:指由細胞釋放到細胞外環境中的來源于內涵體和細胞膜的多樣化膜性囊泡,能夠在細胞間轉運可溶性蛋白、脂質和核酸等物質,在檢測中多處于研究階段。
“展望未來,液體活檢風光無限。“褚倩教授表示,通過多學科交叉等新技術的應用、行業規范和標準的建立、新檢測產品的不斷涌現,液體活檢將真正實現預卜先知,為腫瘤診療提供更精準的信息。
了解腫瘤防治“首招”
張宏艷教授 整體評估為個體化控瘤治療決策提供指導
作為《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技術指南-整體評估》(簡稱:“整體評估”指南)主編,張宏艷教授表示,整體評估的概念源于整合醫學,是CACA指南技術篇的最大亮點。整體評估以患者為中心,從一般狀態與癥狀、器官功能、心理、社會支持、腫瘤生物學特征等七大方面進行整體評估。“整體評估”指南是全球首個全面、系統闡述腫瘤患者治療前評估內容的指南,為個體化控瘤治療決策的規范化開展提供指導。
閔婕教授 整體評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整體評估可以幫助我們在腫瘤防治的過程中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閔婕教授表示,臨床廣泛應用的循證醫學的證據只能提供規范化治療的基礎,只有通過整體評估才能完成規范化治療基礎上的個體化,幫助每位患者都獲益。因此,“整體評估”指南提出如下策略。
兩定兩分,三思而行:兩定兩分包括對腫瘤性質的定位、對腫瘤原發部位的定位、根據CACA指南分期對于腫瘤進行分期以及對腫瘤進行分子評估。不僅如此,整體評估還要將具有腫瘤特征(定性、定位、分期)的瘤和具有器官功能(功能特點、共病多藥、控瘤損傷)的人相結合,才能以人為本、全面評估。
四位一體,評估四全:一般評估包括體能狀態、軀體癥狀、精神心理、社會支持,要納入全隊、全人、全家、全程的評估,這樣才能全方位了腫瘤患者的動態狀況。
極往知來,深奧可測:遺傳風險和生育率保護是“整體評估”指南中重要的內容。遺傳風險評估可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做到極往知來。由于控瘤治療損傷以及遺傳基因改變均會導致生育力損傷,指南推薦評估影響生育力損傷原因、風險獲益,依靠先進的診療手段,幫助患者獲得良好的生育結局。
四診合參,八綱辨證: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醫的辨證論治、辨識評估之中,要有四診合參,望聞問切,也會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基礎上梳理癥狀群;癥狀與病機、治則、治法及方藥相對應,最終才能獲得較好治療效果。
閔婕教授表示,CACA指南秉承“防篩診治康,評扶控護生”十字方針,評為“首招”。只有做到評估先行、以評促扶、依評施控、異評共護,才能為控瘤治療提供正確決策。
在討論交流環節,張艷萍執行社長與張宏艷教授、褚倩教授共同探討了整體評估和液體活檢中的業內關注問題。
討論1:將整體評估融入臨床實踐
張艷萍執行社長:整體評估是腫瘤防治臨床實踐的第一步,但目前很多醫院依然缺乏全面的評估服務。那么,該如何真正將腫瘤整體評估融入臨床實踐,造福更多患者?
張宏艷教授:去年,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整體評估專委會開展了整體評估在各醫院開展現狀的調研,發現各地醫院存在重視不夠、評估不全、技術開展仍有欠缺等現狀。未來,希望通過更廣泛的宣講和解讀,普及“整體評估”指南。在技術層面,將開發整體評估軟件或小程序,應用于臨床,幫助患者更準確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和治療需求。
張艷萍執行社長:作為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整體評估專委會主任委員,專委會在推廣整體評估的理念上還有哪些規劃?
張宏艷教授:首先,專委會要將“整體評估”指南普及到基層、學校,以及患者朋友身邊。其次,計劃將國內外更先進的整體評估內容和技術納入“整體評估”指南中,也將從科普的角度,撰寫患者端的“整體評估”指南。最后,還將開展更多關于整體評估的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
討論2:液體活檢為癌癥早篩提供新選擇
張艷萍執行社長:有消息稱,“液體活檢”可以抽血一次,就能檢查出癌癥,這是真的么?在癌癥早篩的運用中,液體活檢在哪些腫瘤上更為成熟?
褚倩教授:液體活檢具有高靈敏度的特點,在癌癥早篩的應用中具有優勢。例如,部分肺癌早期患者可通過對血液中的EGFR突變檢測提前發現癌變。對于乳腺癌和結直腸癌的早期患者,可以通過甲基化檢測發現。這些都是液體活檢較為成熟的應用場景。
張艷萍執行社長:腫瘤標志物在臨床運用中,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前沿方向?
褚倩教授:細胞外囊泡檢測是目前研究的熱點,通過對囊泡內容物的檢測,我們可以更準確了解患者基因序列的改變,發現更多的抗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