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節過度切除率高達20%-40%
隨著低劑量螺旋CT的普及以及群眾健康意識的提升,約有40%-60%的人在體檢中發現肺結節,現在普遍認為其中相當一部分為惰性腫瘤,由于部分肺結節有可能是早期肺癌,或者有發展為肺癌的潛在可能性,部分人對肺結節“談虎色變”,尤其是看到磨玻璃結節更會惶恐不安,有些病人心理承受不了,會堅決要求醫生為自己穿刺或進行手術切除,導致手術適應證被放大、手術時機把握不準、隨意擴大手術范圍等肺結節臨床治療過度現象普遍存在。
“肺結節過度切除率約在20%—40%之間。” 鐘南山院士在2023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報告中指出,肺結節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多次呼吁應重視肺結節過度篩查、診斷、治療帶來的問題,呼吁尋找更優解決方案。
由于目前肺結節良惡性診斷的金標準是病理結果,但大部分情況下需通過穿刺活檢或者手術等有創方式才能獲得病理結果。過度手術的危害一是手術存在風險,局部有并發癥,術后生活質量下降;二是部分患者磨玻璃結節容易多發,過早對結節進行過度積極的處理,影響再發生結節的處理。
如何減少過度篩查、診斷、治療成為臨床醫生和患者面臨的核心問題。
無創液體活檢已經應用于早期篩查
液體活檢作為體外診斷的一個分支,是通過取樣腦脊液、唾液、胸水、血液、腹水、尿液等體液對疾病進行診斷的技術。相比于組織活檢,液體活檢主要有無侵入性、可實現早期診斷、可動態監測等優勢。液體活檢可應用于疾病早期篩查、診斷分型、藥物伴隨檢測、患者病情監測,發展潛力巨大。
“通過血液對腫瘤進行診斷的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因其無創、且與多個癌腫的預后高度相關性,可監測癌癥復發風險等優勢,已經應用到很多科研和臨床診斷機構。”天爍生物創始人張磊博士介紹說,腫瘤是典型的慢性病,從身體內出現第一個腫瘤細胞到發展成早期的癌癥,可能會經歷10年甚至20年,腫瘤進入中晚期后,急速增長甚至擴散轉移,有時只需3-6個月。而多數腫瘤的早期病灶難被傳統的影像學發現,例如影像學,腫瘤在小于1公分的情況下,醫生也不容易判斷其良惡性。但通過國內外研究可以看到,很多腫瘤在2-4毫米的情況下已經有腫瘤細胞進入血液循環,從這個角度講,CTC檢測對于癌癥早期診斷來講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CTC檢測 可隨時無創診斷和實時檢測肺結節
對于CTC檢測,很多人還不是太了解。
天爍生物創始人張磊博士解釋說: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是指從實體瘤中脫離出來并進入外周血液循環的腫瘤細胞。CTC包含著豐富的信息,通過對其免疫表型、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表達等進行分析,可以為臨床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助力腫瘤早篩、療效和復發監測、預后評估、伴隨診斷,實現腫瘤的個體化治療。
目前天爍生物研發的第三代循環腫瘤細胞精準檢測系統,已經應用在全國多家科研與檢測機構。對于發現1公分以下肺結節的高危患者,可以從手臂上抽取一小管外周血做CTC檢測,以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穿刺確診或手術切除。
CTC在1869年就有相關報道,對CTC的研究在2008年開始呈現高速增長,經歷了十多年的快速發展,近幾年CTC檢測在腫瘤輔助診斷、監測等方面嶄露頭角,CTC檢測的臨床應用逐漸形成診療指南和專家共識,成為目前具有潛力的腫瘤無創診斷和實時檢測手段之一。
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JCC)是著名的定義和推廣癌癥分期系統的組織,AJCC發布的癌癥分期系統被公認為癌癥分期的權威指南。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是由眾多國際頂級癌癥中心組成的學術聯盟,每年定期公布多種惡性腫瘤的臨床診治指南,在全球腫瘤臨床實踐中廣泛應用。
2010年,AJCC制定的《腫瘤分期指南》(Cancer Staging Manual)中,已把CTC列入TNM分期系統,作為一個新的M分期(遠端轉移)標準,列為cM0(i+)分期,出現在M0和M1之間。
2017年,NCCN指南(乳腺癌)2017.v3版也正式引入cM0(i+)分期,再次確認了引入CTC完善腫瘤分期系統的重要意義。
2018年,在全球啟用的AJCC第八版癌癥分期系統中,除保留cM0(i+)分期外,更進一步明確了CTC檢測的臨床價值。最新指南將CTC列為繼ER/PR、HER2、Ki67和腫瘤組織學分級四項生物學指標之后的又一項乳腺癌預后評估因子。
2019年,NCCN發布了前列腺癌診療指南2019.V2版,明確指出CTCAR-V7表達有助于預測mCRPC(轉移抵抗型前列腺癌)新型激素療法的療效。
在中國,2019年CTC首次進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乳腺癌診療指南》。2020年,CSCO前列腺癌、乳腺癌診療指南將CTC納入其中。2021年,除前列腺癌、乳腺癌之外,CTC也被納入CSCO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乳腺癌診療指南(2022版)》對CTC的臨床價值做了進一步的更新,指出CTC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反映實體腫瘤的異質性,可作為補充手段進行病理診斷、預后判斷、疾病監測和分子分型;利用CTC開展體外培養、功能監測以及高通量的組學分析也是了解腫瘤的發病原因以及探索復發、轉移和耐藥機制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