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只能交代患者治療后一定要定期復診、定期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復發和轉移。但是,高頻次的各項復查,患者往往很難堅持。
以早期胃癌根治術后隨訪為例,前三年需要每六個月一次,三年后,每年一次,直至術后五年。每次均需要進行一次超聲、胸腹部CT和腫瘤血清標記物檢查。
如果患者是進展期胃癌根治性術后,或者是不可切除性姑息性治療的隨訪,則需要開始頭兩年每三個月一次,然后六個月一次,直至術后五年,每六個月一次超聲或胸腹部CT檢查。
患者在定期隨訪復查過程中不僅要做胃鏡和超聲、胸腹部CT檢查,還要定期做血液學檢查,如腫瘤標志物、血常規、便常規、便潛血等,而這些都是目前發現復發和轉移非常重要的部分。
那么有沒有一種簡單的監測方法可以提前精準預測腫瘤是否在悄悄復發轉移呢?
惡性腫瘤會通過血液傳播轉移到身體的其他器官,而腫瘤轉移是導致腫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腫瘤細胞侵入到原發腫瘤細胞的周圍組織中,進入血液和淋巴管系統,形成循環腫瘤細胞CTC,并轉運到遠端組織,再滲出,適應新的微環境,最終“播種”、“定植”、“增殖”、形成轉移灶。也就是說,腫瘤的復發不是一夜形成的,它是一個持續的腫瘤不斷釋放入血向遠端轉移的緩慢的過程。
“既然人們已經認識到腫瘤復發和腫瘤轉移過程是直接相關的,醫生就可以通過監測CTC的數量、類型,結合常規影像學檢查手段,直接監測患者是否腫瘤復發。”天爍生物創始人張磊博士解釋說,經過治療的患者體內的循環腫瘤細胞應該是沒有或者只有極少的數目,如果在患者今后的復查過程中檢測到循環腫瘤細胞持續增多,這就給患者和醫生都敲響了警鐘,這時需要采取適當的治療,及時清掉”播種”出來的腫瘤細胞,打斷腫瘤播散進程,阻斷腫瘤向其它器官轉移。
目前大量研究已經證實,CTC檢測將有助于復發轉移監控、判斷患者預后、指導術后輔助治療等。與腫瘤組織樣本相比,血液樣本更易獲取、創傷性小、可反復采集,是臨床上常規檢測較為理想的標本來源,大大提高了這一技術的應用價值。
目前,靶向治療已成為惡性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靶向治療藥物作用于特定的靶標基因發揮藥效,其藥物療效與腫瘤患者的基因信息密切相關。因此,患者接受靶向藥物治療之前,必須接受系列的基因檢測,根據患者的基因特點,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實施個體化治療。
CTC是游離于患者血液中的腫瘤細胞,攜帶了腫瘤的全部基因,可以作為基因檢測的樣本。通過對獲取的CTC進行基因分析,就能實時反映患者腫瘤的基因信息,清楚地指導患者下一步的藥物選擇,提高治療效果。